【阅读美文·分享心情·感悟人生· http://xwzx.gihyu.com】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现代诗歌 > 正文

【丹枫】家乡的婚俗(散文)

来源: 免费小说网 时间:2019-12-16 12:41:47

常言说“三里不同音,十里不同俗”,这话一点不假。别的不说,就婚俗这一件,我的家乡就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。

说媒

说媒,故名思议,就是为了两个年轻人牵线搭桥极力促成一段姻缘。从我记事时起,就常遇见说媒的事,也常遇见说媒的人:或男或女,年龄基本在四十岁以上,男女两家不停地跑,把对方孩子、家庭、父母,甚至七大姑八大姨的所有优点一个不剩地说一遍,其目的就是千方百计想把这桩婚事说成。因此,人们习惯称说媒的人为“媒人”。

媒人有男有女,但不管男女,都是些能说会道的人。他们往往四处打听,多方留意,只要谁家孩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,就会很热情地前去说媒。先征得父母的同意。如果双方父母拒绝,这事就不说了;如果两家父母都满意,就一家一家地来回跑,非得说成这桩婚事不可。

那个时候,谈婚论嫁的年龄都很小,很多也就十五六岁。从小受封建传统礼教的影响,思想守旧,婚事从来不敢自己做主,尤其是女孩,更不敢违背父母意愿,即使一百个不愿意,也只能委曲求全,任命运摆布。虽然提倡婚姻自由,但在农村,依然要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。因此,说媒在我们那里就成了一件很光彩和积德行善的事。只要俊男美女一闪过二十岁没找到对象,媒人可真如救世主一样,三天两头有人前来求拜,不是给儿子求媳妇,就是给闺女找婆家。但在我们那里,登门求媒的,往往是男孩家长:其态度之诚恳,言辞之亲切,礼物之贵重,无不让说媒者心暖暖,意绵绵,恨不得立马找遍四邻八村,让身边有情人配对成双。

但也有一些失去原则的说媒人,为了促成一桩婚事,硬是将芝麻大的优点说成西瓜大,将西瓜大的缺点,无中生有,添油加醋,说成是优中之优,空中之龙,好像过了这个村,就没这个店,机会难得,人更难得,很后虽然说成一桩婚事,但往往不得长久,不是中途变卦,就是婚后酿成悲剧,落了个亲家变仇家,家家怨媒人。

在我的记忆中,就亲眼见过多起因媒人失去原则,欺骗双方而酿成悲剧的婚事。有结婚之日新娘服毒自杀的,有新娘和意中人双双私奔的,有婚后新娘誓死不从的,有即便骨肉降生,也要誓死离婚的。

如此说媒,不仅失去诚信,更坏了说媒行业。

走丈人

走丈人,就是当恋爱关系确定后,每年的正月初二要带着厚重礼物去丈人家走亲戚。

这对每一个有对象的年轻小伙子来说,是非常期盼和高兴的事。

那时候,如果一年内没有特殊情况,两个已经订婚的年轻人是不能见面的,只有正月初二走丈人时才是机会。因此,从大年三十开始,每个人的心里就开始砰砰直跳,筹划着初二去时穿什么衣服?几点出发?和心爱的人见面后*一句话说什么?有的甚至激动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,只等着这一天早早到来。

而作为姑娘家,心里就更有说不出的激动,虽然嘴上不说,可心里何尝不盼着这一天快点到来。人常说,哪个男子不痴情,哪个女子不怀春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哪一天不想?哪一天不思念心上人?多少个清晨和傍晚,独自走出村口,“连天蓑草,望断归来路”;多少个深夜,独坐房中,“孤灯不明思欲绝,卷帷望月空长叹”;多少次对天祈祷,“只愿君心似我心,定不负相思意”。而所有这些,只能暗藏心底,不可表现出来,还要装作满不在乎。背地里却悄悄拉双鞋垫,绣个鸳鸯手绢,或者织个毛衣,做双新鞋。只等初二见面时悄悄交给他。

因此,两人的心情完全一样,越是临近初二,两颗火热的心就越是“砰砰”直跳,可又同时觉得时间漫长。直到男孩踏进丈人家门,四目相对的那一刻,两人便“唰”地满脸通红,如熟透的苹果,透露出内心的甜蜜和亲切。

往往此时,家里人是很知趣的,借口出门,把时间和空间留给他们。于是,在不大的屋里,两个长时间没见过面的年轻人,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,羞羞答答地说些无话找话的事。这时间,多半都是男孩说,女孩答,有一句没一句。“你一年都干什么呀?”“什么时候咱俩结婚?”回答得非常简短,也很轻声,像涓涓流水,温柔而轻缓。尤其是“急什么,还小呢”的回答,像清风拂面,既舒服又受用,听不出一点的拒绝口气。直到女孩拿出珍藏已久的礼物,羞答答递给男孩,并让他穿上试试时,男孩才如梦初醒般沉静在晕眩过后的无比幸福之中。此时只恨时间过得太快。

吃饭的时候,便是一家人很热闹的,男女老少争相问话,关怀有加。你父母身体可好?你爷爷快70岁了吧?今年的收成还好吧?尤其是未来的小姨子,伶牙俐齿,面冷心热。你给我姐买的衣服颜色是不是太暗了?听说你们村有很多不好好劳动的,还有学坏的,你可不能辜负我姐的希望哟。与其说是体贴关心,不如说是审查提问。几个回合下来,男孩实在招架不住,脸冒汗,头发晕,恨时间走得太慢,盼闲杂人赶紧离开,怨心上人不出面解围。

然而,这是规矩,不能打破。独处的时间已经过去,要见面,只有来年。

要人

要人,就是向女方家提出要结婚的意思。一般是在当年走丈人时两个人先说好,征得女孩及其家人同意,再在半年后的六七月份,托媒人前去说和。媒人去的目的,无非有两个,一是到女方家去要人,再次征得家长同意。二是征求家长意见,看需要男方家都准备些什么,实际就是起个中间人作用。因为,有些话双方家长不好说,说给媒人,都不失面子。这个阶段媒人往往要来回跑好几趟。女方家提出的条件要一一落实。比如新房装修,要准备六床崭新的厚棉被,要有六百块出嫁钱,要有“二十八腿”,即大立柜、小立柜、高低柜、梳妆台、两把椅子,要有很新潮流的“三转一响”即自行车、手表、收音机。只有满足女方家提出的所有条件,要人才算成功。

但也有不顺利的时候,特别是男方家庭条件较差的,或者男方男孩多的家庭,要答应女方家提出的这些条件就非常困难,只能反复托媒人前去说和,让其降低标准,比如出嫁费能不能少点,被子能不能少点,“二十八腿”能不能降到“十六腿”,“三转一响”能不能“两转一响”。如果这些条件提的合理,媒人一定去说,不要说两次三次,就是五次六次,也会不厌其烦,欣然前往,并一定会说服女方家长。反之,如果这些条件提的不合理,媒人是不会自讨没趣的。

但无论怎样,对男方家来说,把媳妇娶进门是很重要的事,只是裤腰带要勒得更紧一些:向亲戚朋友四处借钱,早早动手装新房、缝新被、购木料、做家具……既是欠上一屁股债,心里也高兴。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,把人娶进门再说。

出嫁

出嫁是婚俗中的一件大事。我们那里把出嫁叫“起发女子”。就是在结婚的前一天,女方家要请客收礼,虽没有男方迎亲那么隆重,但也是女方家至关重要的环节。

根据亲戚远近,要提前下请柬通知,尤其是舅家、姑家、姨家、伯家和叔家,下请柬时要按照事先列好的清单,一个个通知他们准备礼物:如大红被面、大红毛毯、大红门帘以及脸盆一对、镜子一对、梳妆匣一个什么的。这些直系亲戚就会按照需求,提前购置放好,等到出嫁这一天,亲自送上门去。

这中间也有关系密切的新娘朋友,也会送一些当时流行的带镜框风景画、收音机或者很好看很时尚的穿衣镜、化妆粉什么的。

至于一般亲戚和村里人,按当时的行情随礼贺喜就行。

待客吃席这一天,男方家是一定要来人的,而且来的必须是德高望重的长辈。同时带一位年轻后生,扛着“衣架”一同前往。所谓“衣架”,就是形同扁担一样高低大小的直木衣架,做工讲究,雕花精细,能放能扛,移动方便。其作用就是把女方家所有的床上陪嫁物品搭在上面。因此,自从男方家人踏进大门的那一刻起,女方家就专门安排一位长者陪着。好烟好茶招待,吃酒安排上席,陪人不离左右,恭敬如同贵宾。

待到酒席接近尾声,主人家会给第二天送女的人每人发一条精美的手帕,表示对送女者的感谢和尊重。

送女者大都是直系亲戚,也有一些关系密切的朋友,人数在三十人左右,既显示嫁女的重要,又给人以强大的气势。

送女者都是事先商量好的,周密而细致,不敢有半点马虎,如果不小心漏掉了哪个人,落下埋怨不说,还会遭人记恨。

送女者从接到手帕时起,就非常重视这份美差。不管男女长幼,早早回家准备新衣,没理发的赶紧上街理发,好几天没刮胡子的,也早早地烧盆热水,洗脸刮脸。几个早已等不及的本家媳妇,更是把准备好的新衣服试了穿,穿了又脱,深怕上下里外搭配得不合适遭人笑话。

其实,聚焦目光很多的还是待嫁女子。人们都想看看她是什么表情,揣测她是什么心理。但无论怎么看,怎么揣测,这姑娘没有任何反常举动,依然是平常的衣服,平常的说话,平常的出出进进,忙里忙外,好像跟没事人一样,抑或这么大的喜事跟她无关。然而,谁又能知道,当酒席散尽,一人独处时,对闺阁生活的依恋,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,才会油然而生,情不自禁地眼眶湿润,泪洒衣襟。

迎亲

对男方家庭来说,迎亲就是婚礼的开始,也是人丁兴旺的大喜事。

这一天,人人皆喜,个个皆新,人人喜上眉梢,个个欢声笑语。

这一天,房前屋后,喜气洋洋。大红对联门上贴,大红喜字处处有,彩棚恢弘大气,酒桌整整齐齐。

这一天,迎亲的人必须都是本家很年轻的小伙子,人数不超过十人,天不亮就起床,穿上崭新的衣服,套上崭新的花轿车,在一个长辈的带领下,朝着新娘家的方向直奔而去。

这一天,新郎早已理了发,刮了脸,洗了澡,早早地起床,换好了新衣服,房前屋后走个不停,心里美滋滋、甜丝丝,但就是不能随迎亲人前去,只能在家等着,这也是规矩。

早已备好了酒菜的娘家人,只等迎亲的人一进屋,赶忙请到酒桌上,端上几盘凉菜,再每人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。

吃饭时必须按讲究吃,不能坏规矩:菜只能吃几口,面只能吃一碗,不能多吃,免的笑话。

等碟碗端下去后,娘家人也会给每人一条精美的手帕。这是对迎亲人的感谢。我小时候就迎亲过,不为别的,就图那方方正正的手帕。

迎亲前,分工也很明确,谁负责给车上搬衣架,谁负责拿脸盆,谁负责拿镜子和镜框,谁负责拿梳妆盒。总之,不能落东西,尤其不能损坏东西。等所有的陪嫁品装上了车,便可启程出发。

在迎亲的众多分工中,执鞭驾辕的人是很体面的。因为花轿车是用当时很为流行的胶轮车改装而成,上搭一个苇棚,车厢铺床被褥,大红绸缎盖顶,来回套上训螺,便是很风光的花轿车。驾辕人还必须是已婚男子,而且是生有儿子的男子。图的是吉利,预示主人家子嗣兴旺,后继有人。

但是,新娘子出嫁的时候必须哭嫁,我当时很不明白。结婚是大喜事,为啥“起发”的女子要哭呢,而且哭得那么伤心。倒像是一件很痛苦的事。回家后问母亲才知道:起发的女子哭嫁,是一种古老的婚俗习惯,表达新娘对闺门生活的不舍和对父母恩情的感念。直到上了“花轿”,哭嫁才可终止,迎娶方可上路。

还有一点也必须讲规矩,那就是在迎亲的路上,如果碰到十字路口或另一家迎亲的人,要在路上抛些硬币,至于什么讲究,我至今不很明白。

在家等候的另一班人马,早已备好了鞭炮。只要迎亲的人走进村口,鞭炮齐鸣,震天动地。吸引着一个个大姑娘小媳妇,赶忙放下手中的活,跑出家门,观看新娘子的到来。

这是一件热闹非凡的大喜事。只见迎亲的人,像被检阅的部队一样,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陪嫁品,跟在载有新娘子的花轿车后面,很气派地走过街道两行的围观人群,走进主人家的门前,在一阵阵的鞭炮声中迎娶新娘子下轿,进屋。按照礼节,必须由两人迎亲,也必须是本家长辈媳妇,而且是生有男孩的漂亮媳妇。一人迎娶新娘,一人迎娶送女的人。待进屋坐定后,便赶忙端上来一碗鸡蛋面,让新郎和新娘同时吃完。

与此同时,屋外的衣架旁边,早已围上来很多大姑娘小媳妇,她们在一件件刺绣精美的陪嫁面前,有的夸赞,有的羡慕,有的赶忙摘下来揣在怀里,这叫“藏喜”,等到客人走后,便用手帕交换。

至此,迎娶宣告结束,直等婚礼开始。

送女

送女是娘家的事,但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。

待新娘子哭哭啼啼被娘家人搀着出了门,坐上花轿车后,送女的也做好了出门的准备。

但有一点是非常讲究的,就是在近三十个人的送女者中,新娘子的父母是不能前往的,所有过程中的活动都有新娘子的哥哥或弟弟完成。

送女者一般是走路去的,而且必须在迎亲者走后才能动身,不得走在迎亲者的前面。

我们那里结婚大都在冬季,天气非常寒冷。送女者又起得很早,往往还没走到男方家村口,就已经冷得直打哆嗦。好在男方家早已准备了七八个蜂窝煤火炉,迎接在村口,并摆上十几条长凳,只等送女者一到,一群人赶紧迎上来让座、烤火,寄香烟,斟小酒,一阵寒暄之后,便招呼着进村。十几个年轻人又赶紧上前,提着火炉,搬着凳子一同前往,径直走到主人家摆好的酒席处,几个长者急忙安排他们吃早饭。座位是严格按照辈分高低排列,每一张桌子的上位必须安排一个男方长辈就坐。这样依次安排完所有的酒桌,服务人员便端上凉菜和有地方特色的臊子面,执事者赶忙招呼吃菜吃面。

郑州治疗癫痫哪家医院比较好武汉治癫痫病好的医院有哪些?郑州专治癫痫的好医院在哪?

热门栏目